天天头条:打工新鲜事儿|缺口达80%!这一行业人才成“香饽饽”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3-06-04 14:47:51

◆买车容易修车难◆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购置一台新能源车成为新潮流。不少消费者表示,买车容易,修车难!有时甚至需要辗转多地才能找到汽车故障点。


(相关资料图)

新能源车主宋先生他告诉记者,新能源车在空调滤芯、轮胎等易磨损零件的维修、更换以及洗美服务方面,一直都很便捷。但涉及电池、电机、电控等相关的“三电”故障,找到一家懂行的汽修门店就比较困难了。

“基本上很少有能修新能源车的,比如说一线城市在比较完善的情况下,来修这种电池包的还是比较少。更别说二线城市和一些三线城市了,几乎是找不到的。”宋先生说。

面对新能源汽车,很多汽修门店往往不会修、不敢修、或是胡乱修。

“要么送去厂家的4S店修,倘若超过了5年10万公里或8年15万公里内的保修期,想要再更换零件的话,价格就会非常昂贵。”消费者茅先生坦言,如今,在汽配城或者路上的汽修店,要找到专门修新能源车的汽修师傅和四处找专属零件一样难。

这不仅是对未来自家新能源车维修的担忧,也是汽修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缩影,而其现状归根到底就是新能源汽修人才的短缺。

◆人才缺口达80%◆

在上海闵行区的一家汽修门店,店长正和汽修师傅沟通车辆的维修进度。她告诉记者,门店主要包含燃油车和新能源汽修两个业务板块。目前新能源车的进店量已经从去年10%的占比,提升到了20%~30%。新能源车维修订单越接越多,但汽修工人却有点“青黄不接”了。

上海闵行区某汽修门店店长邢柯柯表示:“确实是有这种顾虑,因为门店现在有两个新能源技师,目前来讲是不够用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在持续增加,但是维修新能源车的技师是紧缺的。”

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可达103万人。其中,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将面临80%的人才空白。

◆不仅会修车,还得懂电工◆

孟令龙是另一家新能源汽修门店的负责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与客户紧急磋商维修的时间。门店维修间内,部分等待维修的电池、控制器,被整齐摆放。他告诉记者,新能源汽修业务,是他和同行都需要啃的“硬骨头”。

“目前发现新能源车型的损坏故障率在持续增加,然后我们决定转型新能源,现在90%的修理厂都在转型进行新能源维修,因为跟不上时代、技术落后会被淘汰。”孟令龙说。

“一家资质良好的汽修店,至少要求2名具有新能源维修资质的人员才行。”行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没有电气维修资质的人员在对电动车进行维修工作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若专业知识不达标,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高压事故,不仅会引发动力电池泄露或车辆起火等,严重的还会造成人员伤亡。

而且,想参与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技师,需要持有汽车维修工证、电工证(低压电工上岗证)等国家认证证书,同时,还需要掌握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基本原理等知识。

今年27岁的岳杰丞是途虎养车的一名技师。去年底,他通过公司搭建的培训平台,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最终考出了低压电工证和新能源汽车维修作业操作证,成为了该门店2名持证“修电车”中的一员。其所在的上海技术中心店是途虎在上海可提供新能源汽修业务的门店之一。

◆就业前景广阔◆

“虽然现在燃油车还是主流,但汽修技师已经相对饱和了,竞争性太大。可新能源车不一样,我能修会修,优势明显。”岳杰丞告诉记者,如今,手里的两张证成为了他打开新能源汽修领域大门的“敲门砖”,分量十足。

而且,随着自己慢慢涉足新能源修理领域,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观。“相比燃油车维修,电车的项目工时费一般能增加20%~30%,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岳杰丞说。

“目前,我们这里通过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培训和考试的技师已经有5000余人,通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的培训和带教的技师也有400余人。”上述途虎养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未来三到五年,一定是新能源汽车维修市场的大年。”在汽修行业摸爬滚打了10多年的陈莉君十分有信心。在她看来,尽管目前新能源汽修还处在萌芽阶段,“电车前五年一般不会有太大的维修量,但超过五年或者行驶里程突破10万公里后,肯定是有修理需求的。”

有业内专家就坦言,新能源汽修除了涉及电学方面的知识以外,新能源汽车本身的构造也与传统燃油车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全方位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储备实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

除了新能源汽修人才,还有一类技能人才也十分紧缺,那就是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的“现场工程师”。

随着我国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成为企业急需的人才。按照《“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将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2021年发布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将有近10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的缺口。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副院长王顺波表示:“近两年装备制造这个行业,我们的高素质复合型优秀毕业生,每个月的薪资已经超过了一万元,很多企业愿意花大价钱去招聘。”

针对产业一线的迫切需求,去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决定联合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明确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的现场工程师。

专项培养计划明确,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的人才紧缺技术岗位,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根据岗位人才需要,进行校企联合招生。

今年3月,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展开,第一批立项150个合作培养项目,由一所学校和一个企业联合申报。

▲观点▲

打造与智能制造业发展

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

第一,构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职业技能形成机制。加大培训资源供给,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构建完善的线上培训系统,支持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技能培训。政府应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推动和规范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职业能力发展通道,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为了满足企业和劳动者的发展需求,政府要加快落实和完善智能制造领域新职业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完善评价内容和方式。

第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推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校企合作要注重内容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制造企业深度参与、校企融合、多学科联合共建的培养模式。

第四,针对智能制造人才标准建立联合开发机制。推动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建立市场化教育培训实体机构,强化教育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实现新职业标准的实时更新、人才供需数量的精准对接、招生就业工作的一体化管理,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求。

(综合来源:央视财经、人民资讯、劳动观察、央视新闻客户端、工人日报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打工新鲜事儿】 第627期

上一篇 : 宜兴台鹰滤材有限公司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