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久久为功,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形成了具有恩平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助推“百千万工程”实施。近日,恩平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向全国推广。
(资料图片)
打好“三大战役”
严守生态环境“生命线”
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序推动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开展建材化工、纺织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工程;深入开展工业炉窑和锅炉污染综合治理,对涉VOCs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建立油品质量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监管体系,加强对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力度;建立“四位一体”扬尘治理工作体系,严控秸秆露天焚烧;充分发挥气象部门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全市大气重污染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制度。今年1-6月,恩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4%,在江门各县(市、区)排名第一。二是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全面实施河长制,对15条潭江重点一级支流水质实施“一周一测”,每月通报水质“考核排名+提醒”;有序推进潭江河流治理工程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累计建设锦江河碧道长度14.7公里。强化源头治理,制定“一厂一策”治理方案,形成“2+10+862”的污水处理体系,大力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严格执行鱼塘排水申报制度。三是全面推进净土防御战。实施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制度,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排放企业的排查工作;每季度进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核查统计,加强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共享;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跟踪治理”新路径,建立集中储存点,构建起“农资店+农户+电子档案”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加强生活垃圾污染治理,补齐分类处理设施短板,明确四类垃圾去向,完善四类垃圾终端处理体系。
航拍恩平。吴满扬 摄
立足资源禀赋
构筑多彩生态“风景线”
一是注重守护生态青山底蕴。加强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开展科学考察,发现了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紫荆木、“中国最美小鸟”栗喉蜂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等珍贵野生动植物。积极植树造林,筑牢绿色发展根基,成功创建全国最美森林小镇3个、省森林城镇5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全市森林覆盖率54.07%,平均植被覆盖度73.7%。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和特色温泉资源,推动“生态+旅游+休闲+文化”融合发展,培育国家4A景区4个、国家3A景区2个,恩平山水林廊入选省森林特色旅游线路,“温泉生态乡村游”被认定为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获评全国首个“中国温泉之乡”“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中国避寒宜居地”。三是拓宽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成立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全面构建“一库、一贷、一中心、N种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引导8家本地金融机构整合推出总授信235亿元的“绿色金融贷款”。被列入省发改委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市、区),“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案例被列为省首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梁俊杰 摄
坚持多方联动
筑牢生态保护“安全网”
一是推进铁腕执法。采用“线上+线下”环境执法监管模式,依托在线监控平台,结合“双随机”检查、环境信访投诉、专项检查等,持续加大巡查力度,加密巡查频次,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和严厉打击高压态势。加强环保部门与各职能部门、镇(街)之间的联动,广泛开展生态环境领域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二是擦亮司法利刃。建立旅游巡回法庭、环境保护法庭等“专门法庭”,由法院、检察、公安、生态环境执法机关加强联动,不断健全环境资源审判机制和审判队伍,探索形成了“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结果执行机制。恩平法院一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典型案例。三是引导全民参与。依托“1+17+N”新时代文明实践格局,围绕环境卫生治理等重要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引导群众自觉做绿色低碳的践行者、绿美恩平的守卫者。在“世界水日”“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低碳日”等节日,大力开展环保公益活动,不断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生物多样性日”生态环境实践活动
来源:恩平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办、江门市生态环境局恩平分局、恩平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吴慧君
上一篇 : 储能产业迎来政策密集支持 产业链企业加快IPO步伐
下一篇 : 最后一页